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选题以《桃花源记》与《瓦尔登湖》这两部中西文学经典中的隐逸思想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讨其异同、成因及现实意义,并从中挖掘出对当代社会具有启示价值的思想精髓。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桃花源记》与《瓦尔登湖》中的隐逸思想,揭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隐逸思想的异同,探究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文化土壤以及思想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及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隐逸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桃花源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本解读与意象分析: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桃花源记》的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意象、象征意义以及艺术手法,例如,李华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构建的一个理想社会[1],而王丽则将桃花源解读为陶渊明内心精神世界的象征[2]。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主要内容:本论文将以《桃花源记》和《瓦尔登湖》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隐逸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一、两种隐逸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桃花源记》创作于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陶渊明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面对黑暗的现实,选择归隐田园,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瓦尔登湖》创作于19世纪的美国,正值工业革命时期,梭罗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感到担忧,主张回归自然,简朴生活。
二、两种隐逸的不同动机和目的
陶渊明的隐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对现实政治的逃避,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孙明君, 张文军. 从"桃花源"到"瓦尔登湖"--论中西文化视域下的隐逸文化[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10): 6-9.
2. 林晓梅. "桃花源"与"瓦尔登湖":两种自然观的文学书写[J]. 名作欣赏, 2021(22): 36-38.
3. 刘洁琼. 浅析《桃花源记》与《瓦尔登湖》的生态思想[J]. 青年文学家, 2022(13): 148-14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