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社会与虚幻理想——格非“江南三部曲”中“桃花源”和“乌托邦”的当代审视开题报告

 2022-12-11 02:45:1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格非于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初登当代文坛。随后,发表了《迷舟》《褐色鸟群》等系列先锋文学作品。1990年代出版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后,格非沉寂了十年,于新世纪初陆续推出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等“江南三部曲”。他长篇小说中的江南气氛浓郁,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江南腹地,“江南”不再是一个地名,而是慢慢演变成为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概念,是其记忆的枢纽和栖息地。2015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后,学术界对格非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格非及他的作品。纵观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关格非及其创作研究的资料种类繁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桃花源”和“乌托邦”的研究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形形色色的“乌托邦”思潮中,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功利主义、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以及历史的进步论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格非在转型后的创作中也日益显现出乌托邦的思想,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姬志海在《论lt;江南三部曲gt;的“乌托邦反思”》一文中对乌托邦、乌托邦文学、乌托邦小说等概念谱系先进行了梳理。他认为“江南三部曲”是关于“乌托邦”的反思,是以否定性极强的反乌托邦形式呈现的。熊修雨在《理想主义与人性建构——论“江南三部曲”中格非对乌托邦问题的思考》中则分析了中西乌托邦的根本属性与区别:西方的乌托邦是站在历史进步的角度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向往。反观中国,并没有成熟的乌托邦理论,甚至这个概念本身很生硬,是舶来品。其差异在于,西方的乌托邦是历史进步的、积极进步的、动态务实的、科学理性的,是一种精神动力;而中国的乌托邦是复古倒退的、是消极悲观的、静态务虚的、伦理道德的、是一种灵魂庇护之所。格非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式乌托邦的不信任,并且对中国式乌托邦进行了深刻的辨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重点在于通过探究“江南三部曲” 中式“桃花源”与“乌托邦”的对比,深入探究“江南三部曲”中乌托邦的表现载体,以各种复杂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作为切入口,从社会、文化和人性等多重角度研究乌托邦。最后结合现实来引申论述乌托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救赎意义和现实价值。通过作品意识、作家意识、社会意识,反观社会,反观作品的思想价值取向。

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范读文本法:大量阅读格非的作品,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寻找研究的方法和切入口。

2、精读文本法:仔细阅读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整理其中体现出的“乌托邦”、“桃花源“的思想内容,并结合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及提出观点的理论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2] 格非.山河入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3] 格非.《人面桃花》自序.人面桃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序号 起讫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1 2022.11月——2022.12月 确定选题

2 2022.12月——2022.2月 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