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银鱼是银鱼科鱼类的总称,分布于太平洋西北沿岸,亚洲东部近海、河口河流及内陆湖泊。作为东亚特有的一年生小型鱼类,银鱼科鱼类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胡瓜鱼目(Osmeriformes),胡瓜鱼亚目(Osmeroidei)。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银鱼物种资源,其中的一些种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太湖银鱼是太湖三宝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太湖盛产的银鱼是指银鱼科(Salangidae)的一类小型鱼类,包括大银鱼(ProtosalanxhyalocraniusAbbott)、太湖新银鱼(NeosalanxtangkahkeiitaihuensisChen)、寡齿短吻银鱼(NeosalanxoligodontisChen)和雷氏银鱼(Regansalanxbranchyrostralis)4种,但以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为主。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前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占银鱼产量的95%以上,而90年代后大银鱼产量急剧减少,仅占1%左右。近10年来太湖新银鱼成为太湖银鱼渔获量的主要组成鱼类。
银鱼由于个体较小,形态结构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对银鱼的分类、系统发育研究一直存在许多分歧。太湖有几种银鱼,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太湖有4种银鱼。陈宁生(1956)报道太湖银鱼有寡齿短吻银鱼(N.oligodontis)、雷氏银鱼(Reganisalanxbrachyrostralis)、大银鱼、太湖短吻银鱼;朱松泉(2004,2007)报道有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寡齿新银鱼和短吻间银鱼四种。朱成德(1982)在太湖银鱼产量与水位关系的数理统计分析中报道有大银鱼、太湖短吻银鱼(太湖新银鱼的同种异名)、寡齿短吻银鱼(寡齿新银鱼的同种异名)和雷氏银鱼四种;邓思明等(1997)的报道中则有一种新银鱼;还有报道陈氏短吻银鱼(或称陈氏新银鱼)、乔氏短吻银鱼(或称乔氏新银鱼)、居氏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张玉玲,1987,1990),前两者与太湖新银鱼、寡齿短吻银鱼为同物异名,因此太湖中有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寡齿短吻银鱼是共识。张玉玲(1985)在银鱼属SALANX模式种的同名、异名和分布中指出淡水中所称的居氏银鱼应为短吻间银鱼,居氏银鱼的产地为我国沿海,目前尚未在淡水内发现。多位学者提到太湖中有雷氏银鱼(R.brachyrostralis和N.reganius)(陈宁生,1959;许见新,2006;朱成德,1982;夏德全,1999),对种的特征描述不一,而且解玉浩(1997),张洁(2008)认为雷氏新银鱼(Neosalanxregan)是日本特有种。所以倪勇、朱成德认为太湖中分布的雷氏银鱼可能是短吻间银鱼。张玉玲(1987)在太湖捕获了并定名一新种近太湖新银鱼(N.preudotaihuensis),邓思明等(1997),夏德全等(2000)的报道中都有提及,但张洁(2008)认为仅是太湖新银鱼的同物异名。由此可见,太湖中银鱼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初步了解太湖银鱼优势种(大银鱼、太湖短吻银鱼)的种群动态;整理、验证太湖银鱼的分类及物种有效性;初步了解太湖银鱼种质遗传多样性现状。
2.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采用多站点周年调查结合历史数据的方法,分析太湖优势银鱼种类(大银鱼、太湖短吻银鱼)的种群动态及时空分布规律;采用线粒体DNA相关序列直接测序法,结合形态学数据,分析太湖银鱼的分类、物种有效性;基于线粒体DNA序列差异,客观评价太湖银鱼种质遗传多样性。
4. 研究创新点
关于太湖银鱼种群动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缺乏相关近期研究资料;太湖银鱼的分类一直存在疑义和争议性。在周年调查银鱼种群动态的基础上,首次将线粒体DNA序列数据和形态学数据相结合,从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两个方面整理、验证太湖银鱼的分类、物种有效性及系统发育,对太湖银鱼物种鉴定、资源保护和种质改良等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年度研究计划
2013.12014.2采样位点的布置,优势银鱼品种的资源调查,同期采集分子生物学实验样品
2013.12013.5实验试剂的购买、引物的设计、合成。银鱼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和控制区dloop片段的预扩增。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