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中国总体经济实力日渐增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备受关注,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问题,特别是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众多学者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人民币已经具备迈向国际货币的经济基础。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世界金融体系不断地陷入危机之中,经济亦明显开始衰退。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及政治大国,为满足本国经济长期安全发展,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上开始要求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征程,在中国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即将达到一个新拐点。有人认为,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国应该将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也有人认为,应抓住当前人民币受全球追捧的时机,加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是否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时机,需要缜密的分析。由此,准确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路径选择就有了重要意义。
同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协议及应急储备安排协议的签署,使金砖国家的合作从概念向实体迈进的新阶段。中哈合作,#8220;一带一路#8221;战略的实施,使中国更多的参与亚洲及国际的经济事务,人民币的国际化又向前迈了一步。此时,研究了解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分析
1引言
2文献回顾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国外的相关研究先后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货币国际化问题。从出口国的角度而言,可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主要有制造业实力影响、经济总实力的影响、该国货币实力的影响、该国金融业市场的影响,最后是该国政治军事实力的影响;外部要素主要有国家贸易中货币比例和货币函数的影响、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信心的影响、利润函数的影响等。 Grassman (1973)考察北欧贸易,发现被调查国都喜欢以生产者使用的货币作计价货币,出口国尤其是制造业国家的优势由此被发现,这个发现后开被称为#8220;Grassman定律#8221;。Mackinnon (1979)发现在第一类贸易品交易中,制成品因高度差异性使得出口商在贸易中拥有定价权,倾向于按本国货币进行结算,以便降低汇率变动带来的汇兑风险;Hartmann (1998)则认为,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制造业具有较高比较优势是货币国际化的必须条件之一。Bacchetta and Wincoop (2002)则继承Mackinnon (1979)在产品差异度发面的努力,他们发现研究PCP(制成品贸易本国货币计价)和LCP(贸易伙伴国货币计价)选择时发现,产品差异度是计价货币选择决定有两个主要因素之一。
Bacchetta andWincoop (2002)研究PCP(制成品贸易本国货币计价)和(LCP)贸易伙伴国货币计价选择时发现,计价货币选择决定有一项必须考虑的因素:市场份额,出口国所占市场份额越高,越可能以出口国货币定价。相反,而出口国市场份额越低、产品越容易被替代,竞争力越弱,出口国企业则越可能被迫选择强势国外竞争者的货币进行定价。Munden在一年后也提出,货币发行国的强大是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之一。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20日前 完成基础材料的收集整理,列好写作的提纲。
2022年12月31日前 完成开题报告,提交指导教师。
2022年4月10日前完成论文的初稿,等待老师的指导,并作调整、修改。
5. 参考文献
[1』陈道富.适度加快人民币区域化[[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6期,16-17.
[2〕陈四清.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J].金融时报,2010年3月22日,第5版.
[3」陈卫东,李建军.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兼论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与模式【J].国际金融研究,2010(6).期.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