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边上 ——《白鹿原》中的爱情困局解读开题报告

 2022-12-24 07:57:1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白鹿原》是陈忠实代表作,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作品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作品一问世便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它以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承载各式各样的赞誉与批评。时至今日,关于《白鹿原》的各种评论文章已达千篇,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lt;白鹿原gt;评论集》就收录了数篇关于《白鹿原》的评论文章。

概括起来,对于《白鹿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形象研究、创作手法研究和文本主题研究等三个方面,研究者以《白鹿原》为中心和基点,既将它横向放置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进程中,探求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又将它纵向放置在东西方文学的发展空间之中,寻求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与西方文学之间的联结,探究《白鹿原》的世界意义。

1.以文化、历史、社会为背景,解读人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陈忠实刻画的一系列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人物,构成了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田小娥、白灵、黑娃、白孝文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更是人们关注的重心。

《白鹿原》中的每一位女性,都属于边缘化的人物,她们完全被笼罩在男权文化的阴霾之下,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女性白灵、在挣扎中走向毁灭的田小娥以及众多被束缚的脸谱化的女性,评论者们主要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切入来研究她们。蒋凯旋的《“白鹿原”上的女人们——析lt;白鹿原gt;的女性形象书写》就是以女性主义视角来书写女性形象,指出因陈忠实的性别立场影响了人物塑造。杨一铎的《“女性”的在场 “女人的缺席”——lt;白鹿原gt;女性形象解读》就指出在父权制的社会背景和陈忠实的男性视角之下,使作品中的女性人物都沦为丧失人格结构中的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而非拥有独立完整的人格结构的“女人”。尹季的《lt;白鹿原gt;中三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将《白鹿原》中的女性分为“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传统家族文化的牺牲者”和“传统家族文化的叛逆者”三类,指出陈忠实对传统文化优秀质素的认可和负价值的反思。姜敏的《白鹿原上的精灵——论lt;白鹿原gt;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分析了吴仙草、白灵与田小娥三位女性的悲剧性,揭示了造成女性不公命运的根源是以封建礼教为基准的男权社。周朔的《物化的存在——lt;白鹿原gt;女性生存状态的分析》描写了《白鹿原》中的女性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时的生存状态,从而揭示出封建宗法社会中女性物化的存在及其主体地位的失落。郑周明的《lt;白鹿原gt;的女性悲剧》、张爱荣的《黯然失色的女性世界——lt;白鹿原gt;女性形象论》都论述了男权社会下不同类型的女性共同的悲剧命运。杨光祖的《田小娥论》里,对田小娥这一人物褒奖有佳,他认为,田小娥的悲剧是那个时代渴望自由、追求爱情的女性的共同悲剧。除了对于《白鹿原》中女性形象本身的研究之外,许多评论者还将其与其他作品纵向比较,例如王渭清、赵德利的《灵与肉双重欲求冲突中的苦魂——lt;白鹿原gt;与lt;古船gt;中女性形象的个案比较阐释》、周科良的《妇女解放管窥——lt;白鹿原gt;与lt;创业史gt;女性形象比较》等都通过对比揭示出女性的挣扎、冲突与解放。

《白鹿原》中的男性形象则更具有多面性,并且总是与历史、文化关照在一起。尹季的《lt;白鹿原gt;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就认为陈忠实通过对近乎神话的关中大儒朱先生的描写,传达出对儒家文化的肯定与回归。祁小绒、杨晓歌的《“无根”的飘零者——lt;白鹿原gt;黑娃形象分析》通过黑娃的悲剧人生,揭示出他身上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递出中华民族寻找精神之父的艰难历程。李秋梅、杜敏、宋丽华的《lt;白鹿原gt;中白嘉轩形象对儒家文化的阐释》揭示出作为儒家传统道德的忠实实践者的白嘉轩在理想与现实、生存与道德之间矛盾的生存状况。陈思广的《谁是lt;白鹿原gt;中的关捩——黑娃形象的叙述学研究》将黑娃与白嘉轩、鹿子霖进行对比,肯定黑娃前期为创造人生价值的辉煌奋斗,也指出他后期涣散带来的悲剧。张纪鸽的《lt;白鹿原gt;中白嘉轩多重身份探析》指出白嘉轩是“耕读传家”的传统农民、是践行“学为好人”的族长、是几千年来封建宗法制度的维护者,他的不同身份反映了陕西关中农民的独特文化心理,体现出数世纪以来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遵循的伦理规范。董炜的《lt;白鹿原gt;人物悲剧命运研究》通过对白嘉轩、朱先生、鹿三父子和个别女性的悲剧命运研究,阐释作品的悲剧性和悲剧意义,揭示对于民族命运的思考。总而言之,对于《白鹿原》的人物形象的研究愈发深刻,人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得到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2.具体创作手法、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研究

游宇明的《论lt;白鹿原gt;的魔幻现实主义》论述了《白鹿原》所包含的魔幻现实主义因素,并对《白鹿原》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历时性亲缘省察以及它与其他创作手法的共时性比较。赵德利、孟改正的《论lt;白鹿原gt;三段论手法的美学意义》则从“三段论”这一审美叙事手法的角度揭示了《白鹿原》中的人物塑造三段论、情节演进三段论和主题意蕴三段论,挖掘人物悲剧命运、展示社会历史真实、建构民族文化心理。段建军的《一部神奇现实主义大作——再谈lt;白鹿原gt;的审美魅力》在真实可信与惊奇动人的组合之下,论述了《白鹿原》独有的感性力量和审美魅力。李清霞的《lt;白鹿原gt;的“性”叙事策略》指出陈忠实在创作中运用的“散点透视”的手法和“社会文化化”的叙事策略,使得文本中的性描写发人深省。在具体的语言描写上,李慧的《lt;白鹿原gt;的修辞艺术》直接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了《白鹿原》的巨大艺术魅力;韩承红的《关中方言与文学语言的张力——lt;白鹿原gt;的语言解读》从语言张力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白鹿原》中关中方言的使用与彰显文学表现力的关系。

3.文本主题研究

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总是与文本主题密切相关,《白鹿原》的文本主题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历史反思与人性精神救赎,二是宏大叙述中包括社会性、家族性、家庭性在内的史诗性建构,并且在如今,对于《白鹿原》主题的解读愈发趋向多义。

就文化历史反思与人性精神救赎来说,评论者们关注的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对关中特殊地域文化的研究。卞寿堂的《走进白鹿原——解密与考证》就是对《白鹿原》中的部分人物、地名、事件的原型及其中的民风、民俗的渊源进行考证与解密后所著。张国俊的《中国文化之二难——lt;白鹿原gt;与关中文化》论述了文明与传统碰撞的关中文化。吕作民的《lt;白鹿原gt;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论述文本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周循的《lt;白鹿原gt;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论述了文本中的关中民俗文化,指出了文学创作与地域民俗、方言的有机融合。程光炜的《陕西人的地方志和白鹿原——lt;白鹿原gt;读记》将文本放回陕西、地方志等历史长河中,通过回到作家作品原点重新进入文学世界,把握作品人物命运。张琼的《论lt;白鹿原gt;与名俗文化》借鉴民俗文艺学的思想方法,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论述了《白鹿原》的创作和影响,其一从民俗在中国的内涵、民俗文化、故乡风俗等方面论述《白鹿原》之所以成为关中民俗的集成的原因;其二指出《白鹿原》中出现的具体民俗意象;其三论及《白鹿原》中民俗与小说的遇合。

另一方面是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上进行的反思,这一方面的研究论著尤其丰富。畅广元的《陈忠实论——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就论述了陈忠实中短篇小说中展示的人的意义世界,《白鹿原》的文化意义,陈忠实精神“剥离”的文化意义和其文本的文化审美意义。雷达的《废墟上的精魂——lt;白鹿原gt;论》认为《白鹿原》传达出正面关照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格,它开放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对80年代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它对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的探索,对培养民族文化人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唐云的《觅我所失——论lt;白鹿原gt;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和留连》指出《白鹿原》对维持和形成民族秘史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新的阐释,从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意识中的存在价值。南帆的《文化的尴尬——重读lt;白鹿原gt;》指出了《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脱节,从而表明了传统文化所处的尴尬地位。纪芳芳的《论陈忠实在lt;白鹿原gt;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白嘉轩、鹿子霖的文化性格入手,认为陈忠实是传统文化的歌唱者和拥护者,在文本中传达了重利轻义、重农轻商的心理。洪治纲的《民族精魂的现代思考》指出了《白鹿原》中的人性救赎意味和济世意味。白烨的《史志意蕴 史诗风格——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lt;白鹿原gt;》认为《白鹿原》采用了宏微相间、虚实相致的史诗风格写法,将白嘉轩评为一个人格精神悲剧的人物,并通过他与田小娥的性观念、性行为的对比突出封建道德文化对正常的人生和健康的心性的扭曲。袁盛勇的《lt;白鹿原gt;:回归传统的平庸》认为《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是回归传统,它虽然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九十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但是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也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谢美英、谢长青的《lt;白鹿原gt;的原型意象——对白鹿象征意义的初探》从与白鹿——太阳神有关的人、与白鹿相关的文化实体——白鹿精魂、白家与鹿家的你争我夺和仁义道德这四大方面着手,探究白鹿的象征意义。

社会性、家族性、家庭性的史诗性建构是文本的另一大主题,通过对文本史诗性的解读窥视民族的历史。李建军的《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论述了拥有成功的艺术形式、圆整的人物塑造、深邃的思想开掘、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真实的历史画面的《白鹿原》的深刻“秘史”表现。郑万鹏的《lt;白鹿原gt;与家族文化》重点论述了家族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指出了《白鹿原》的家族性文化。刘曼娜的《动荡中的农村宗法社会——lt;白鹿原gt;解读》揭示出白鹿原就是一个宗法社会,族权统治者的行为成为了人们判断行为的准则。张恒学的《lt;白鹿原gt;的历史悲剧意识》指出了传统农耕文化理想与现代历史过程中严峻的阶级斗争现实的悲剧性矛盾冲突和人的本质追求与残酷的文化环境的悲剧性矛盾冲突。曹书文、王秀杰的《lt;白鹿原gt;:家族文化的民间叙事》认为,《白鹿原》作为优秀的家族母题小说,从民间的价值立场对村落家族文化、宗法式的乡村生活进行了艺术的反映,对保守知识分子、出走家庭从事革命活动的旧家子弟的心路历程给予深入揭示,是当代家族小说创作的经典文本。

陈忠实自己曾表明,在《白鹿原》的创作中,他既对中国本土的文化有所继承,也对外国文学有所借鉴,所以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也有许多评论者将《白鹿原》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梁福兴的《神秘魔幻白鹿原——lt;白鹿原gt;与lt;百年孤独gt;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比较》对比了《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的情节结构方式和语言叙述方法,指出《白鹿原》对《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选择性借鉴,分析了陈忠实在作品中传达出的生命意识和人格精神。李天军的《孤独者的家园——lt;百年孤独gt;与lt;白鹿原gt;之比较》、姚鑫隆的《文化的根与民族的秘史——lt;百年孤独gt;与lt;白鹿原gt;之比较》等一系列评论文章都从文化的角度比较了两者的异同,评论者认为两者都记录了国家和民族的一段沧桑史,同时又带有不同的文化色彩,寄予了作者各自的精神价值追求。同时,还有一些比较《白鹿原》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例如张永伟的《视点重组:历史理性的突破和超越——lt;日瓦戈医生gt;和lt;白鹿原gt;人文关怀的比较研究》论述了人文主义阐释与宏大规模叙事的有机结合,揭示了两者在探寻个性化经验下的独创的美感艺术境界;李建军的《景物描写:lt;白鹿原gt;与lt;静静的顿河gt;之比较》分析了两者景物描写的不同策略和总体色调,以及两部小说景物描写的诗学背景、小说传统及其与作者的心理结构的关系,揭示了两者景物描写的异同及成因。郑万鹏的《lt;白鹿原gt;的史诗构造——与托尔斯泰长篇艺术比较谈》分析了《白鹿原》与托尔斯泰小说一样的开放性结构,以开放的结构表现出了作品的史诗品格和民族生命的律动。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不难发现,关于《白鹿原》的研究虽然繁多,但几乎没有将它作为一部爱情小说来解读。即使从两性关系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研究者关注的也都是《白鹿原》中的婚姻关系和女性的失语地位。作为一部“体现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的作品,“爱情”也是思考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作品中的爱情研究,大都只涉及爱情中的个别人物,鲜少关注“爱情”本身,如潘艳慧的《论lt;白鹿原gt;中的“革命”与爱情》论述的是白灵与鹿兆海,李松的《论lt;白鹿原gt;中田小娥的形象内涵及其价值》关注的是田小娥……“爱情”这一主题在沸沸扬扬的《白鹿原》研究中是一块相对空白的部分。所以,本课题以《白鹿原》中的爱情归途为切入点,着重研究爱情的困局表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通过对爱情困局的系统分析揭示民族命运、展示民族生存,从而照见历史,关注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体验,思考现代的人应当如何面对传统、活出自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一)《白鹿原》中爱情困局的具体体现

1.情感与欲望的悲歌——小娥与黑娃、孝文

2.理想与现实的挽歌——白灵与兆海、兆鹏

3.恋念与离索的哀歌——小翠与芒儿

(二)《白鹿原》中爱情困局的形成原因

1.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2.动荡社会下的必然苦果

3.传统文化下男权意识和女性依附意识的体现

(三)《白鹿原》中爱情困局的深刻意义

1.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下的善恶对立

2.“性”描写下的文化反思

3.重述历史的新历史观念

预期目标

本课题希望通过对陈忠实《白鹿原》中爱情困局的研究,最终在论文中指出作品中爱情困局的具体表现,既分析出各类爱情的共同点为“困”,又指出“困”的不同体现,从而揭示出爱情主体的价值与意义。经过研究,得出形成爱情困局的原因,并进一步挖掘这种表现的深刻意义,将爱情困局中表现出的善与恶放置在一种相对的范畴之中,理解作者所传达的历史观念,合理面对历史。通过爱情困局这一表象直击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式,探寻在当今时代下文化的出路,文化从不应该被全盘否定,而应在具体的时代活力的注入下不断前行。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白鹿原》相关论文,探究《白鹿原》中爱情的性质和状况,并从中引出本课题的基本观点。
  2. 文本分析法:仔细阅读《白鹿原》文本,找出其中与爱情相关的部分,并结合全文,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及价值追求。
  3. 比较研究法:对比《白鹿原》中各类爱情的不同,分析各类爱情的具体表现及产生这些不同表现的具体原因。
  4. 历史分析法:将《白鹿原》放置在“反思文学”的历史背景之下,客观分析在爱情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反思。
  5. 理论研究法:结合女性文学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深入分析爱情双方的形象特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研究步骤
  1. 确定选题、建立框架,收集并阅读相关的研究资料与理论依据。
  2. 研读文本,着重关注文本中与爱情相关的部分,找出几类爱情困局的异同,分析不同的爱情困局的具体体现。
  3. 查找资料,以文本、他人的论文和其他相关资料为基础,指出理论假设,提出产生爱情困局的几大原因,并指出论据。
  4. 揣摩资料,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结合作品背景等因素,深入探讨作者将爱情表现为困局的意义。
  5. 组织材料,围绕提出的观点,调动各种所学知识和论证手法充实各章节,并进行解释、论证。

4. 参考文献

[1]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J].文学评论,1993(6):105-11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陈忠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4]尹季.《白鹿原》中三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J].船山学刊,2003(2):139-14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序号

起讫时间

工作内容

1

2022年10月7日——2022年10月25日

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2

2022年10月28日——2022年11月29日

阅读资料,完成资料索引

3

2022年12月2日——2022年1月3日

指导老师录入系统,学生选题

4

2022年2月1日——2022年2月28日

完成开题报告

5

2022年3月1日——2022年3月19日

完成论文提纲

6

2022年3月20日——2022年4月18日

完成论文初稿

7

2022年4月21日——2022年5月9日

完成论文修改

8

2022年5月12日——2022年5月30日

交定稿(2份),指导老师审阅论文

9

2022年6月2日——2022年6月11日

老师评阅论文(填报评阅教师评分表),学生准备答辩

10

2022年6月12日——2022年6月20日

各系组织论文答辩,填报答辩评分表及答辩考核评议书,汇总上报毕业论文成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