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肾移植及后续的免疫抑制治疗是终末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他克莫司作为移植患者首选免疫抑制剂之一,已有15年的肾移植应用历史。它可使器官移植的急性排斥率下降10-20%,移植物存活率从60%上升甚至超过80%。
由于他克莫司的个体间代谢差异较大,并且治疗窗较窄,因此他克莫司必须需要个体化给药。浓度过低时不能抑制植物排斥,浓度过高时又易引起肾毒性,因此临床使用一般常规监测全血谷浓度以调整药物剂量。但不可用于首剂量以及由于个体代谢参数不能获得,无法通过药代动力学公式计算调整剂量,只能依赖经验调整。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者药代参数处于正常范围,依然会发生排斥反应或毒副反应。调查研究分析也发现,对于不同个体,最适的血药浓度目标值也不尽相同,即同样血药浓度的他克莫司在不同个体所产生的药效也存在差异。那么,能否通过研究找到可能影响药效的因素,建立药代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实现剂量-药代-药效的数量关系,更好的预测患者的个体最佳剂量?
2. 文献综述
对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药效的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学2班孙义)
摘要肾移植及后续的免疫抑制治疗是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他克莫司作为免疫抑制剂的首选之一。个体代谢差异以及治疗窗的狭窄决定了他克莫司的个体化治疗。基因组研究以及基础研究发现,microRNA影响移植后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并尝试建立基于microRNA的血药浓度药物效应的模型,从而实现药代药效、遗传与表现遗传结合的个体化给药方法,提高他克莫司使用效果。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招募肾移植且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入选实验。筛查标准:首次接受肾移植单一器官移植者;术后采用他克莫司 吗替麦考酚酯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方案;18-60周岁;定期进行血药浓度检测。
临床研究方案:所有入选对象不分组,定期医院复诊,包括术后常规临床观察,尿常规肝肾功能及生化检查,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肾移植术一年内患者,随访时间:术后出院一个月内每周随访一次,第1~3个月内每两周随访1次;第3~12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超过一年的患者,每月随访1次。每次随访均须在当日服药前抽取外周静脉血5ml,EDTA抗凝,用以监测他克莫司浓度及后续实验研究。随访记录患者和移植肾的生存情况,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移植肾功能(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等,同时记录感染、糖尿病等发生情况。如发生排斥反应,必须取血进行分析。入选对象例数据课题组前期研究经验分析,稳定肾移植患者约50-60例定期复诊,此外每年约可有20-30例新手术患者,因此三年可收集样本100例左右。
实验室研究:抽取的患者外周静脉血5ml,其中200μl采取酶免放大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1ml以佛波醇酯及离子霉素刺激3小时后,分离PBMCs,提取总RNA,定时定量PCR(qPCR)法检测他克莫司药学指标NFAT下游基因(IL-2,IFN-γ,GM-CSF)及内参基因β-actin和cyclophilinB表达量;其余部分分离PBMCs,提取总RNA,加尾法逆转录,qPCR法检测mir-155及内参RNU6表达情况。
4. 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2月3月):开题报告完成,实验思路形成,方案制定;
第二阶段(3月4月):初步准备,筛查入组病人;
第三阶段(4月5月):进行实验;
5. 难点与创新点
特色:近十年来,药物基因组学飞速发展,为他克莫司的个体化给药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手段。但此前研究主要关注了药物剂量与药物代谢之间的关系,使得通过目标血药浓度预测最佳剂量更为可控,相关性更高。但是,药物作用的最终目标是药效。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者即使药代参数处于正常范围,依然会发生排斥反应或毒副作用。本研究旨在找到可能影响药效的因素,建立药代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实现剂量药代药效的数量关系,更好的预测患者的个体最佳剂量。
创新:microRNA作为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的新型调控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关注。microRNA在移植及免疫调节领域的研究,揭示了特定microRNA的表达水平影响移植后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因此,本研究由microRNA参与移植免疫调控,推测特定microRNA可能影响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的药效。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