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内部控制环境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氛围,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许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并不是没有建立内部控制系统,而是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效,影响到了会计信息质量,所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明显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产提供者往往不能亲自参与对企业的管理,而是将企业交托给专门的经理人员经营管理。股东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无法观察到管理者的具体行为,而管理者需要向股东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时就需要提供企业的财务报告等相关会计资料,股东根据提供的会计资料判断受托者是否尽心尽职,因此,管理者必须如实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则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我选择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当前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有效的改进方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中,发达国家财务丑闻频传,经济全球化加速形成,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等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伴随着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兴起,使得内部控制这一审计核心环节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1992年,COSO委员会制定了对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COSO报告,标志着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COSO报告所使用的内部控制概念改进了SAS55和SAC报告的描述。其后几年,SAS78又参照COSO报告对SAS55进行修正,反映出了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理论界的巨大影响。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
我国在正式法规中最早使用内控的为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并定义为#8220;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8221;该定义被以后财政部发布的其他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所使用,而在这些文件及《会计法》中基本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会计监督的一部分。我国企业家和学者对内部控制内涵理解的不足和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起步晚,研究缺乏一定的实际与时代意义导致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8220;银广厦#8221;、#8220;中航油事件#8221;等事件。针对这些事件,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2月:在前期搜集并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
2.2022年1月:广泛搜集与选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仔细研读,了解国内外与选题相关研究现状、成果、观点,为撰写论文找准切入点,理清思路并写出论文提纲;
3.2022年2-3月:完成初稿,重点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5. 参考文献
[1] 吴江涛,麻坤.谈谈企业内部控制的有关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4(4):68-70.
[2] 晋晓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5(2):26-28.
[3] 吕如龙.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J].财会通讯,2015(22):117-11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